法律翻译中,“但”为什么要用“provided that(=on the condition that)”来表达?
在法律语言中,准确性和明确性至关重要。每一个词语、短语,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需要精确,以避免任何可能的误解或歧义。
在中文法律文本中,“但”字通常用来引出一个条件或例外,表明只有在满足某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前面的规定或陈述才适用。然而,“但”字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其含义可能根据上下文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不够明确。
相比之下,"provided that"这个短语在英文法律语境中用作引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件或限制。它通常用于较为正式的文本,尤其是在规定某项规则、权利、义务或授权的执行前提条件时。"Provided that"后面通常跟随一个明确的条件句,清晰地界定了何种情况下规定将成立或不成立。在这个框架下,"provided that"这个短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法律条款的执行至关重要。
例:如一方在仲裁庭开庭过程中需要译员或要求将仲裁文书译成英文,可请求仲载委员会秘书处给予必要的协助,但应自行承担所发生的费用。
译文:If a Party requires an interpreter in the course of the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or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rbitration instruments, it may request the secretariat of the Arbitration Committee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assistance, provided that it shall undertake to bear the costs incurred.
使用"provided that"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法律条文的明确性和无歧义性。这个短语帮助明确两个或多个条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一项规定的适用性依赖于特定条件的满足时。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避免误解,并确保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得到了考虑。
总而言之,"provided that"在法律文本中作为“但”的翻译,不仅仅是为了语言的对等,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文本的准确性、明确性和法律效力。
这种用法帮助确保法律文件中的每一项规定都是明确无误的,从而在可能的法律争议中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