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对于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孰优孰劣、前者是否会取代后者、二者关系究竟如何,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自Chatgpt问世以来,AI取代人类这个话题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最近引发的争论越来越热。

其实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味地将ai与人工放在二元对立的角度中。

AI翻译技术的进步,使译文虽有改善,但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不论文字翻译还是语音翻译,机器翻译要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准,距离人工同传以及高水平翻译所讲究的“信、达、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面对一些如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严肃的专业内容,更不容内容有失。AI在翻译中所承担的角色在目前的发展情况下是无法作为主体的,人工翻译在现阶段仍然无法被替代。

人工翻译在足够专业的情况下,给出的译本精确率和质量是比AI高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人工翻译需要投入的成本和效率问题。

事实上,在进行翻译时,专业的译者并不会只是靠自己积累的翻译知识和经验工作,查阅资料、审校等过程都需要综合运用工具如SDL Trados,memoQ,Déjà Vu等。然而,AI翻译作为辅助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减轻翻译负担,这也是AI翻译对人工翻译积极的一面。

随着AI翻译的发展,未来的译者可能更接近编辑和质量把关专家,对机器翻译的初稿进行修改润色。人机协作是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未来关系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提升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的必经之路。当然,也不能只依赖于科技,多发展综合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这样在翻译行业未来的发展中,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当译员在遇到法律文件中模糊和存在歧义的情况时,能不能在翻译时用中文将其予以厘清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原文释义优先原则」

「原文释义优先原则」,指当无法实现翻译功能等同的情况下,原文准确释义的价值优先于译文可读性的价值。

反向而言,即:不能因为实现译文的可读性而牺牲原文释义的准确性

如果译文含义模糊影响理解,可以参考法律上相关规定来进行解释。例如《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民法典》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

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所以,法律翻译的功能并不是要把原文模糊和存在歧义之处通过翻译在译文中予以厘清,而是要把原文的歧义和模糊之处在译文中准确地表现出来。